支持武汉发展一揽子政策,请先解锁武汉人到北京
昨日,报告三次提及“湖北武汉” ,特别提到“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英雄的武汉人民、英雄的湖北人民兴奋不已,朋友圈争相传阅,蠢蠢欲动。
我的一位武汉老友,打来电话说,他的核酸检测阴性,好久未见,可否周末北京一见。我说,你购买机票或高铁票试试。
过了一会儿,朋友来电说,我擦,根本没办法购买机票和高铁票啊!
我说,铁路、民航锁死湖北、武汉身份证不让购票进京已经好久了,只是你现在才知道而已。
朋友气愤地说,进京的票都不能买,那一揽子支持政策还有个L子用啊!
我说,病出口入、祸从口出。疫情都过来了,别栽在舆情上。凡事冷静为宜。疫情以来湖北、武汉身份证在外受到歧视和偏见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站在外地人的角度、要站在维护首都绝对安全的高度来看待此事。
上面对湖北、武汉一揽子支持政策主要是从宏观经济层面而言,具体到这些购买机票、车票之类的芝麻小事,上面还没有时间来管。主要是下面或有关部门出于疫情防控万无一失的需要,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
上面的政策要传导到下面,哪怕近在咫尺,还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再说了,现在正值关键时间,如果允许湖北、武汉人来京,万一有个无症状患者,那岂不是有可能葬送我国大好的疫情防控成果!
朋友听我一劝,有些理解、有些释然。劝的过程中,我却突然发现,有关部门不允许湖北、武汉人购票到北京这个疫情防控政策,实际上形同虚设,无异于捏着鼻子哄眼睛。
锁死湖北人身份证,不让购票进京,其政策制订者的简单思维、粗暴执行确实让人不便评论。大数据不是能把人的行踪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持有湖北身份证的人,就一定在湖北吗?在湖北持有北京身份证的人往来北京就一定安全吗?
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北京现在允许除湖北之外的其他人自由出入北京,湖北人也能自由出入除北京之外的其他地方。假如某人持有北京身份证,他到天津会见了一些来自武汉的朋友。他自由出入北京的风险和允许持有健康码的湖北人出入北京的风险是一样的。
又假如某人持有北京身份证,他一直在武汉工作,他自由出入北京不是等同于湖北、武汉人都能出入北京一回事吗?
简单的几个假设,就能看清锁死湖北人身份证不让进京政策的幼稚和愚蠢。我乐观地预计,他们会在“两会”结束时解锁。我非常担心的是,他们还会继续幼稚和愚蠢。为了证明武汉现在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武汉不惜斥巨资进行全民核酸检测。那么问题来了,有关部门可能会在放开武汉人进京的同时,加上一个附加条件: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持有武汉身份证却长期在外地工作的人到北京也要硬性地附上核酸检测证明。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只是我的一个预判,但愿有关部门制订政策之时,不要“一刀切”、不要想当然,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一些对于不同群体的不同政策。
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不允许湖北人进京怎么能保运转呢?现在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确实取得了胜利,但武汉经济社会保卫战更是一场恶战。武汉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像当地媒体宣传的那样热火朝天,急需各方支持。这里分享一位武汉市政协委员昨日的朋友圈,从中可以窥见一斑。
今天市政协工商联届召开了题为“企业在复工复产中存在着哪些困难”的座谈会,与会委员纷纷出谋献策,同时也谈到自己企业出现的困难,请求支持,我的发言开门见山:
自疫情发生后、封城封路直至封楼,武汉人民在惊吓中渡过艰难的75天,企业拿不到订单,也无法生产,更赚不到钱,而职工的工资还要照发、银行贷款照还,水电费照交,只岀不进,座吃山空,现在武汉已经死亡了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私营,活着的企业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民营企业听到的话、跟党走,在疫情发生中不顾自身困难,积极捐款捐物跟政府排难解忧、民营企业纳税占税额的一大半,民营企业就业率是百分之八十三,武汉的大发展功不可没。
现在疫情给民营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如果现在还不出台优惠政策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多数民营企业只能坐着等死,武汉的失业率将会巨高,武汉的经济就死掉一大半。
要成立专班帮助困难进行阶段性的融资,最好是贴息贷款,让企业有资金恢复生产,渡过难关。
要对困难企业暂免交地税,阶段性的、给企业送及时雨,关键时刻帮帮企业(不是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实处)。
现在武汉人出门,外地人把武汉人当瘟神,躲而不见,订单拿不到,上下游产业链断裂、企业怎么做生意,武汉应该大力宣传武汉疫后的武汉,就象钟南山说的“武汉现在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武汉全民核酸检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全国各大媒体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消除全世界全中国人民对武汉人的偏见与顾虑,只要武汉做到这些,天上的九头鸟,地下的湖北佬,武汉的企业一定能复兴,武汉经济会得到快速修复,再不要搞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来点真的东西。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武汉要敢于当担,敢于负责任,敢做敢为,尽快岀台“干货”,救活民营企业也是在救活武汉,我的话讲完了,吓岀了一身冷汗!
写完这篇文章,我没有吓出一身冷汗。我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容得下批评甚至尖锐批评的新时代!